2019日本大學特輯

留日情報雜誌第115期精彩內容

熟知辦學特色及教學目的 為赴日讀大學踏出夢想的第一步

哪間大學適合我?

 如今對台灣人而言,日本不只是旅遊的一個選擇,也是高等學制的學習殿堂;考慮到未來求職,想必大學就是各位留學志望者的第一考量。不過要想在日本就讀大學,在踏上起跑點前就得來一次賽前檢查;和有代辦業者協助的專門學校及語言學校相比,日本的大學入學程序基本上需要學生自己跑完全程。如此具有挑戰性的任務,就更該做好萬全準備再出發。

我有必要到日本讀大學嗎?

 相信每位留學生在道出日本留學夢最常被問到的,無非就是「去日本留學的目的是什麼?」了。有些人單純是喜歡日本,因此想去當地學習語言、認識風土民情;然而赴日就讀大學其實不能說是最理想的方案。

 首先,就讀大學必須研讀的是以日文撰寫而成的專業課本、書籍,與日本同學組成小組作業的機會也不少,加上為了維持生活開銷而開始打工等等。可見大學留學所需求的日文程度是非常高的。

 即使嚮往在日本生活,也不該輕率作出樂觀的想像。也許可以先就讀課業壓力較輕的日本語學校,利用這段時間了解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日本的學習環境,後再決定報考大學與否,或轉換目標到年限較短的專門學校,也可能選擇單純的打工度假。畢竟到海外讀4年大學無異於投入長期作戰,行前評估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流程。

  

我非要拿日本的大學學位嗎?

 能在遞交履歷時附上一張名校文憑,想必面試機會唾手可得,說不定工作也一併入手了吧?如此說法雖然現實,但在文憑崇拜現象普遍的東亞地區,卻也讓人不得不點頭同意。試想,假設知名日商企業徵求企管人才,拿著國內私立大學企管系研究所文憑,和手拿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畢業文憑的人競爭,站在考官的立場,選哪方當是不言自明。

  

報考日本的大學該注意什麼?

 在台灣考大學的最主要方式,是透過指考、學測等成績,將學生統一分發至各大學。看到日本,雖然有著類似的「大學入試センター試驗」制度,但不會進行分發,而是讓學生拿試驗成績自行向目標校報名。部分學校(尤其是前段名校)僅止將センター試驗成績當做門檻,審查通過後還要進行二次筆試與面試,不同學校的測試時間也不會相同,因此各大學都是各自招生,即使是同校的不同學部的招生方式也有所不同。

 設定好幾所目標,也要注意其考試日程是否有衝突。且每報考一間學校就要支付昂貴的報名選考費,因此「報考越多學校、錄取機會越多」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,建議經過審慎考慮,衡量自身負荷,再決定是否報考複數學校。


理想學校何處尋?

不讓求學變成學生的負擔 無死角的學生優惠措施

 過往,日本的大學都是4月開學,與國際常見的9月入學不在同一個時期,為了與國際接軌並吸引海外留學生的目光,已有部份大學開放9月或10月入學(稱秋季入學)。在日本政府的推廣之下,9月或10月入學的機制已經開始為外國人留學生所知,這使留學生涯規劃變得更靈活,在學生6月畢業之後,即可衡量自身實力,擇定於當年秋季入學或隔年4月入學。

時代關鍵字是國際化 著眼國際交流協定

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漸熱絡,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;交換留學、雙聯學制,國際交流協定等詞彙相繼衍生,促進位在不同國家的學校進行學術交流及合作,共享學術成果。而讓學生走出國門,培養國際觀念、汲取不同於母校的學識、接觸異文化擴展視野,更是各國教育者培養未來人才的共識。

畢業不怕沒頭路 與學業並行的就職支援

 出國留學,畢業後的選擇不限於學成歸國,現地就職的也大有人在。在觀光業蓬勃發展的日本,外語人才一直是企業所需要的;尤其2020年東京奧運即將到來,預計屆時將會湧入的外國觀光客更是近年之最,以服務業為首,各行各業都需要能夠流暢使用外語的職員,對有志在日本就業留學生來說,正是最佳時機。

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政府行之有年的「產學官連攜」,將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搭配合作,做為一種國家級政策實施,影響範圍遍及所有類型、規模的大學與企業,絕無只偏重特定體系的狀況;亦有嚴謹的行前輔導以及事後追蹤,避免發生權益受損的情況。


※2018留學展參展學校